审计报告 >> 新闻资讯 >>审计新闻 >> 关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思考
详细内容

关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思考

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为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守好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质量,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就要严把审计项目审前、审中、审后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质量关。现就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控制进行了以下分析与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程序履行不规范,履而不严

审计程序规定了为实现目的所必须实施的各项具体的步骤,不仅可使审计负责人随时掌握审计工作的进度,还可以保证审计人员不至于忽略重要的审计步骤和主要事项,以便从审计程序的角度,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然而,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实施审计的项目资金量较小,经济事项内容较简单,项目的相似程度较高,再加上人员少、任务重等因素,往往主观上不愿意过多地关注审计程序,对审计程序中的很多环节都是象征性的走程序,使得整个审计项目缺少环节控制。如调查了解和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形同虚设,内控测试环节敷衍了事,审计组长存在单干现象。

(二)重要事项没审计,审而不深

当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每年都出具统一的审计工作方案,但是各个项目组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过程中,未充分将各单位的特点和工作方案结合起来。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有些项目审计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对涉及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规、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以往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未全面审计,更没有延伸到下属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三)问题未甄别,审而不实

个别审计组受时间、人员以及人员职业能力的限制,个别问题未做到除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的同时还要多方验证其说明是否可以采信,证据不充分,导致后期审计底稿结论的得出依据不充分,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征求意见阶段双方各执一词,影响审计专业性、权威性。

(四)问题没处理,审而不严

主要表现在项目审计时,审计执法存在着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不同的单位,各个审计组的职业判断存在差异,导致相同问题对不同单位同期出的审计结论、处理、建议等不同。不同的结果导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的严肃性、权威性的质疑。

二、改进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的规范化水平

不断建立健全有关审计业务流程、具体操作指引、重点工作规定、争先创优办法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制度,实现规范和激励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水平。通过以上制度的建设和严格监督执行,把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目标分解到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做到“目标具体化、任务到人、责任可追溯”,全面提高审计规范化水平。

(二)加强环节控制与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1.立项组织环节,科学统筹审计项目。实施年度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做到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实行“1+N”审计模式,专项审计调查、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统筹兼顾,实现审计成果共享。

2.审计项目实施优化节点管理。在前期调查阶段组建数据或业务专项分析团队,做好项目顶层设计、精心编制实施方案;在进程管控上,采取项目节点控制的方法推动进度,实施动态管理;在重要问题把控上,通过多层级业务会,全程问诊各类重要问题,优化审计结论质量。

3.强化审计复核审理创新项目审理方法。首先改变审理意见交流方式,审理人员在与审计组及时交流具体事项的同时,将审理意见细化到点,方便审计组的业务沟通;其次定期将日常审理中发现的共性和突出问题在局内部办公网公示,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第一时间通报业务复核发现问题,助力各项目组提升审计质量。

4.强化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完善有关整改制度,形成多部门审计整改工作合力,及时跟踪检查各单位整改情况。严格执行审计整改对账销号机制,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审计人员跟踪检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保障审计发现问题逐一落实整改,推动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强化内部管理落实。

(三)统一审计项目的“规定动作”

审计规范化,是指将审计程序设计与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规范和引导审计人员运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特别是运用到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中,根据《审计法》和两办规定,正确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并逐步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渗透,立足于防微杜渐,及早发现和纠正问题。

1.明确审前调查的方法,提出必要调查内容,对调查阶段证据的取得做出了细致地要求。通过审前调查工作,可以使审计组长更容易地编写审计实施方案,使审计事项的应对措施更加清晰、有效,审计实施方案的刚性、指导力和约束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2.按照相关规定,从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方面,明确必须执行的内控测试内容,全方位地、多层次地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的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岗位责任管理等各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随着内控测试工作的加强,审计组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评估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从而在审计实施方案中更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并根据可能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地确定抽查样本的内容和数量,使得审计工作量和审计事项达到最优配比,更好地提升了审计质量和提高了审计效率。

3.开好“三个会议”,增强审计业务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持续关注审计业务会议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执行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审计报告制度,重点开好审前、审中、审后阶段的“三个会议”,建立分层次的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增强审计业务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

(1)开好审计项目论证会。为了更好地明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规范审计程序和控制审计风险,高度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编写工作。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内部讨论会与局业务相结合,每个审计组都要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目标、范围和细化的审计事项等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审计组可以提请召开局审计项目论证会,集思广益,借鉴其他科室审计项目的成果、审计方法改进审计实施方案审计事项,从根本上提高了审计实施方案的指导作用。

(2)开好审计组现场审计结果讨论会。现场审计结束后,局每个审计组都会针对每个审计事项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讨论,明确规定了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等讨论事项进行讨论,全面提高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质量。

(3)开好审计项目审理会。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出具之前,局都会召开审计项目审理会,明确业务会成员,会上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和审计组长会就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审计发现问题定性和责任认定的准确性、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审计处理处罚和线索移送的适当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等进行讨论,避免出现复议或行政诉讼事情的发生。

通过开好“三个会议”,推动形成业务学习探讨、思想交流碰撞氛围,在提升报告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确保项目审计质量不断提升。

作者:张琨 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审计局

原标题:《关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思考》

返回顶部 seo seo